前言
今年七月初,ICIMOD受邀参加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并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联合举办了“山地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的生活”主题论坛。在该论坛上,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亲眼见证了“贵阳建议”的起草和发布全过程。作为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高端峰会的主办方,贵阳的热情与丰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中国著名的山地省份和山区代表,贵州自有独特魅力。与云南横断山地的剧烈起伏不同,贵州以喀斯特地貌闻名:石灰岩溶洞、峭立岩峰、蜿蜒地下河纵横其间,层层叠叠的山峦与起伏的丘陵勾勒出独特的风景,同时地质相对稳定。正是这种地质多样性,造就了西南地区丰富多彩的山水格局,还汇聚了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让自然与人文在这里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杨俊( 左三 ) 和冯源 ( 左二 ) 支持ICIMOD在 2025 年贵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的分论坛:山地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的生活 在论坛期间,我结识了一位既可爱又可敬的接待同事杨俊,他来自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现常驻法土村,主要协助该村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他分享的驻村故事,让我感受到基层工作的真实与温度,也为贵州这片山水与人文交织的土地增添了更多关于水的故事。
水资源与气候变化的影响
法土村位于贵州六盘水市竹海镇,地处海拔约1800米的山地,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耕地7260亩、林地8600亩。村内没有河流,村民的生活和生产依赖泉水。
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的季节性干旱使泉水的水量和来水时序愈发不稳定。在10月至次年3月间,时有出现长达五个月的枯水季,给村庄带来压力:泉水变少且水质下降,可种植的作物种类受限制,产量也会降低。对依靠小规模种植和养殖维持生计的村民而言,影响明显。季节性缺水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还在卫生健康等方面面临挑战。
近年来,当地政府针对季节性缺水已采取了跨区域调水等措施,有效保障当地村民生活生产用水,使因气候变化带来的季节性干旱影响降至最低。
社区的应对与学习
面对缺水的客观现实,法土村的村民们从未止步于被动应对,而是以自发自觉的行动筑起节水防线:他们修筑起一座座小型蓄水池,将气候变化与节水理念融入日常点滴,更在农作物品种选择与生活方式调整中不断探索适应之路。
在这场与缺水的持续博弈中,村民委员会与驻村工作队并肩同行。他们将饮用水安全保障纳入重要工作内容,一边筑牢水源地保护的 “防护网”,定期开展细致巡检,守护每一处珍贵的水源;一边常态化开展水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培训,用通俗的语言讲清水源保护的重要意义,手把手传授实用节水技巧。在一次次互动与实践中,村民们的用水习惯悄然改善,更逐渐凝聚起共识:水资源不仅是维系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 “生命线”,更是关乎村庄长远发展的 “未来线”。
当地政府有力举措托底保障:通过跨区域协调统筹、精准化资源倾斜,在政策与资源层面为村庄 “解渴”,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生活与生产的用水需求。
正是这种村民自发的自我治理、邻里间的互助共济,叠加基层组织的主动作为与政府的坚实保障,让法土村的用水矛盾逐步化解,更在缺水的挑战中孕育出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活力。
泉水保护与区域意义
泉水是整个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高山社区的重要水源之一,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泉水面临干涸与污染的风险,保障饮水安全应该得到更多关注!
ICIMOD在这一领域已开展区域性研究与实践,推动泉水保护、社区参与和跨区域经验分享。
中国法土村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社区努力、政策支持和科学治理的共同作用下,泉水资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利用。这不仅是保障生活生产的基本需求,更是社区发展的有力保障。法土村的探索,既是地方实践,也是区域经验的有益补充。
撰稿: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