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
ICIMOD接待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专家团队,共同启动联合研究项目
2025年1月4-10日 | ICIMOD总部及尼泊尔各地
2025年1月,ICIMOD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正式启动联合研究项目 “气候变化对喜马拉雅地区茶叶生产的影响及其适应策略”。该项目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科学计划”支持。
在该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学副研究员率队与ICIMOD、尼泊尔农业研究委员会(NARC)及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专家一道,前往尼泊尔东部的Dhankuta、Ilam和Jhapa等地开展实地调研,重点了解茶叶产量、品质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并通过访谈与问卷收集当地茶农的适应经验。
项目启动会于2025年1月9日在ICIMOD总部举行,由ICIMOD转变生计与经济模式(TLEM)项目负责人Abid Hussain博士主持。会上,王学副研究员详细介绍了项目目标、研究方法与合作框架,双方围绕研究重点与下一步合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本次合作不仅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ICIMOD与中国科研机构在气候韧性山地农业领域的协作开辟了新路径,助力区域实现可持续农业、减贫与生计转型等关键发展目标。
阅读更多:
ICIMOD接待四川大学团队,进行经验分享并观摩VR技术演示
2025年1月9日 | ICIMOD总部
2025年1月, 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学院院长助理田兵伟副教授率领师生代表团赴尼泊尔,开展以“国际组织与减灾战略及行动实践冬令营”为主题的“大川视界”项目系列调研与国际交流活动。
营员们前往ICIMOD开展交流、专题汇报,并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VR技术的韧性社区建设”开展相关活动。他们还参观了生态山地实验室(LML),学习如何借鉴中国及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融入社区建设。下午,代表团在尼泊尔国家减灾与风险管理局(NDRRMA)及ICIMOD进行了汇报交流。
阅读更多:
二月
ICIMOD接待华大基因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汪键化一行
2025年2月9日 | ICIMOD总部与生态山地实验室(LML)
ICIMOD在ICIMOD总部和生态山地实验室(LML)接待了华大基因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汪健及其代表团。双方围绕科研合作及生态健康等领域进行了交流。
阅读更多:
ICIMOD在IPCC第七次评估中推动山地议程
2025年2月24日–3月1日 | 中国杭州
2025年2月24日至3月1日,来自195个国家的代表齐聚中国杭州,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62届会议。在会议期间,ICIMOD的八个区域成员国中的六个,包括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联合倡导在即将发布的第七次评估报告(AR7)中纳入山地议题。
在ICIMOD区域成员国的有力支持下,IPCC第二工作组同意在第七次评估报告中加入关于高海拔及山地区域的跨章节论文,而第一工作组则承诺在区域气候与地球系统过程相关章节中参考山地区域。这些新增内容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全球山地区域面临的紧迫气候挑战的日益关注。
ICIMOD作为IPCC的观察员,持续支持其区域成员国在全球评估中提升山地议程。2025年4月,双方成员联合举办了区域网络研讨会,鼓励专家提名及区域参与第七次评估报告。这些进展标志着在全球气候科学与政策中更好地反映山地声音和证据迈出了重要一步。
Bhupesh Adhikary和Amlan Mishra代表ICIMOD参加了此次活动。
阅读更多:
The mountain agenda climbs new heights in global climate assessments
ICIMOD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签署谅解备忘录,共同推动山地减灾
2025年2月14日 | ICIMOD总部
ICIMOD与中国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MoU),旨在加强兴都库什-喜马拉雅(HKH)地区减灾科学的合作。双方合作将重点推进联合科研与实地调查、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数据共享、能力建设及政策倡导。
为推动此次合作,ICIMOD减灾专家Saswata Sanyal与实验室助理教授刘杰被任命为主要联络人,ICIMOD的刘蓉昆担任联合联络人。通过此次合作,ICIMOD与实验室希望促进区域合作、技术转移与创新,提升该地区山地及下游社区的韧性。
三月
ICIMOD在COP16与生态环境部代表会晤
2025年3月25日- 27日 | 意大利罗马
作为第十六届《生物多样性公约》(CBD COP16)观察员,ICIMOD积极参与恢复会议,支持区域成员国推动山地议程、加强区域及国际网络建设,并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在CBD COP16期间,ICIMOD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代表进行了会晤,双方就联合向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提交项目建议的潜在协同机会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强化了ICIMOD在推动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合作中的作用。
ICIMOD-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举办可持续食用菌栽培区域培训
2025年3月10- 12日 | ICIMOD总部及生态山地实验室(LML)
为期三天的可持续食用菌栽培区域培训在生态山地实验室(LML)顺利举行,吸引了来自不丹、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的参与者。
培训内容涵盖了菌种生产、培养基准备、实验室技术及实地操作等关键环节。课程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胡宇蔚主讲,旨在促进跨境经验交流、规范最佳实践,并通过可持续食用菌生产推动区域合作与增收机会。
阅读更多:
ICIMOD-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合作项目,共同推动尼泊尔水电项目项目防灾能力,加强水电安全
2025年3月10–12日 | 尼泊尔
面对滑坡、泥石流、冰川退缩及极端天气对兴都库什-喜马拉雅(HKH)地区水电基础设施的威胁,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ICIMOD共同合作,探索科学解决方案以提升水电安全和可持续性。合作重点是尼泊尔马楠马相迪水电项目(135 MW),该项目隶属总装机容量601 MW的级联系统。
长江大学陈宁生教授带领团队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风险进行了全面评估。在ICIMOD水资源政策专家刘蓉昆支持下,团队实施了多项创新减灾措施,包括阻挡及改道泥石流、建设拦截坝与分流渠道,以及通过土壤样品荧光测年法分析灾害时间规律。这一科学驱动的方法获得项目各方高度认可,被视为提升HKH地区水电安全的示范模式。
阅读更多:
博客: How can scientific cooperation support resilient hydropower development in the HKH region?
ICIMOD与中方伙伴合作倡议,共同迎接首个世界冰川日
2025年3月21日|法国巴黎
2025年3月21日是首个世界冰川日,由联合国于2022年设立。这一纪念日是“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公众对冰川关键作用、快速融化及其对气候、水资源和生态系统影响的关注。
同日, ICIMOD联合国国际冰川保护年第二工作组、极地未来Polar Hub于3月21日在法国巴黎联合组织第二届冰峰大会暨321世界冰川日主题活动,主题为“山岳之声:科学、故事与解决方案”。
本次边会提供了科学见解,讨论冰川保护的行动,并讲述来自全球山岳社区成员的故事,重点介绍冰川快速融化的影响。讨论聚焦于确定未来的可行路径。
阅读更多:
四月
ICIMOD主办区域科学-政策-融资对话,中国专家积极参与成果交流
2025年4月7-8日 | ICIMOD总部
ICIMOD在总部举办以“优先研究可持续发展:建设更绿色、包容与韧性的南亚”为主题的区域科学-政策-融资对话 (Regional Science-Policy-Finance Dialogue) ,重点分享了ICIMOD的《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的水、冰川、社会与生态系统报告(HI-WISE report) 》其他可持续发展和气候韧性研究成果。
来自区域成员国的100多名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发展实践者及民间社会代表参与了讨论,就生态韧性与可持续农业发展进行交流与合作规划。中国专家兰州大学龙瑞军教授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项超出席会议,推动中尼及区域科研合作与知识共享。
阅读更多:
ICIMOD接待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代表团,加强环境区域合作
2025年4月8-12日 | ICIMOD总部
2025年4月初,ICIMOD在总部接待中国生态环境部下属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环科院)代表团,旨在加强环境科技合作并推动区域伙伴关系发展。
访问期间,代表团与ICIMOD主要项目部门团队会面,双方达成共识,将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转让、清洁空气国际论坛、区域环境报告、专家交流及其他联合项目方面开展合作,并就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项目的合作进行探讨,强化多边环境协议框架下的区域协作。
访问期间,代表团与ICIMOD三大主要项目部门团队会面,双方达成共识,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转让、清洁空气国际论坛、区域环境报告、专家交流及其他联合项目方面开展合作。同时,双方还就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项目的合作进行了探讨,旨在强化多边环境协议框架下的区域协作。
代表团正式向ICIMOD移交了大气质量监测设备,该设备将纳入区域监测网络,为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的大气污染控制提供支持。
在ICIMOD协调下,代表团还会见了尼泊尔森林与环境部长及其他高级官员,增进相互了解并拓展合作。
此次访问是中国环科院作为CNICIMOD副理事机构首次正式访问ICIMOD,标志着新合作协议的落实及山地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伙伴关系的重要推进。中国环科院国际合作中心、大气环境研究所及生态研究所等专家全程参与了访问。
阅读更多:
中国环科院赴尼泊尔开展环境科技合作交流,推动构建山地可持续发展共同体
ICIMOD Blog: ICIMOD–CRAES partnership milestones for a shared and resilient future for the HKH
ICIMOD接待中国科学院大学代表团,开展定制培训与学术交流
2025年4月15-17日 | ICIMOD总部及生态山地实验室
ICIMOD接待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硕士和博士生代表团,开展为期三天的定制培训,旨在培养具备国际合作能力的青年专业人才。
ICIMOD各项目及部门的专家积极与学生互动,分享传播、气候韧性、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经验与见解,为学生提供了有意义的对话和跨文化学习机会。
ICIMOD与兰州大学合作,在尼泊尔首届全国牦牛日展示研究成果
2025年4月20日 | 加德满都
在尼泊尔首届全国牦牛日活动期间,ICIMOD与兰州大学团队共同展示了在牦牛保护、畜牧管理及可持续山地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向参与者介绍了科学研究如何支持政策制定和地方社区实践。
该项目采用跨学科方法,涵盖植物生态、动物营养、肠道微生物学与食品科学,旨在厘清草地生态结构与乳品营养品质之间的科学关联。2025年春季,团队已在尼泊尔、不丹和印度完成样本采集,并在尼泊尔农业研究中心(NARC) 设立联合实验室,持续推进室内外科研合作。
在ICIMOD及合作伙伴支持下,项目建立了科研、创新、示范及政策指导框架,并正在建设可持续草地发展区域网络。目前,亚洲高原牧业网络和亚洲高原牦牛网络正在筹建中,项目还计划于2025年10月在越南发展中国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大会(SAADC)上举办专题会议。
兰州大学龙瑞军以特别嘉宾身份发表致辞,他及团队还获得了主办方的表彰。
阅读更多:
南亚网视: 以牦牛为纽带:兰州大学跨境解码高原生态与民生协同发展
兰州大学: 以牦牛为纽带:兰州大学跨境解码高原生态与民生协同发展
ICIMOD理事会会议、中国合作伙伴日及实地考察在中国举行
2025年4月22–28日 | 中国云南昆明、红河等地
第56届ICIMOD理事会会议于4月最后一周在中国昆明举行。作为轮值主席国,中国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ICIMOD秘书处)和昆明植物研究所承办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中国ICIMOD委员会(CNICIMOD)主任康世昌教授主持。
会议期间,理事会审议并通过了关键政策文件,选举了支持小组的新任主席和副主席,并讨论了ICIMOD未来工作计划及加强区域合作的战略。康世昌与中国ICIMOD委员会副主席杨永平强调了推动可持续发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区域性挑战的重要性。
随后举办了2025年ICIMOD–中国合作伙伴日,邀请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兰州大学及其他机构的专家,共同展示与ICIMOD合作的研究成果。期间,ICIMOD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正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会议还向长期为ICIMOD作出贡献的裴盛基教授致以特别敬意,并由理事会及管理层追授中国牧民巴让2024年度Dr. Andreas Schild纪念国际山地奖,以表彰其杰出贡献。
会议后,ICIMOD还组织理事会成员赴红河 “山地未来” 中心及云南其他地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展示中国伙伴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山地研究与合作项目中的最新进展,并加深理事会成员对ICIMOD工作成效与中国山地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阅读更多:
ICIMOD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签署合作备忘录,携手应对区域气候与环境挑战
2025年4月23日 | 中国昆明
在第56届ICIMOD理事会会议期间的ICIMOD–中国合作伙伴日上,ICIMOD与中国生态环境部直属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MoU),以加强在应对兴都库什–喜马拉雅(HKH)地区气候与环境挑战方面的协作。
这项为期五年的战略伙伴关系将聚焦于联合研究、知识共创、政策支持和能力建设,旨在应对包括气候变化、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退化在内的紧迫区域问题。双方将围绕联合科学研究、空气质量建模、技术转移、能力建设与经验交流,以及政策倡导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区域与全球层面的科学-政策对话。
根据该备忘录,双方还将共同开发重点合作项目,争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关键领域获得更多资金支持,进一步促进科学成果向政策与行动的转化。
阅读更多:
中国环科院应邀参加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中国伙伴日活动,并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五月
ICIMOD在全国地质灾害大会上促进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风险对话
2025年5月7–13日 | 中国成都
ICIMOD防灾减灾团队参加了在成都召开的第六届“强震地质灾害链与长期效应国际学术大会—暨汶川地震十七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MEGE 2025),积极推动兴都库什–喜马拉雅(HKH)地区地质灾害风险治理与区域协作的深入交流。会议由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吸引了来自中国及海外的200多位高校、科研机构与专业组织代表。
由ICIMOD气候与环境风险负责人张强弓博士率领的四人代表团参与了为期四天的会议,并在圆桌会议和专题研讨环节中作出重要贡献。其中,ICIMOD冰冻圈与水项目负责人Neera Shrestha Pradhan及灾害风险专家戴可人参与主持了“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灾害风险治理”圆桌会议,与范宣梅教授共同引导各方代表围绕区域协同机制构建、潜在风险应对策略及防控技术创新展开深入讨论。
会议期间,ICIMOD团队分享了在区域灾害风险减缓、早期预警和韧性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并倡导通过科学合作与政策对话强化区域协调,共同应对新兴风险挑战。ICIMOD的参与为促进HKH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平台。
阅读更多:
IDMR: 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防灾减灾交流团访问学院
MEGR:【MEGE 2025】“强震地质灾害链与长期效应国际学术大会—暨汶川地震十七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ICIMOD在总部举办区域气候谈判能力建设研讨会,中国合作伙伴积极参与
2025年5月13–14日 | ICIMOD总部
为加强区域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技术理解与战略能力,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在总部主办了两日国际研讨会,主题是“加强兴都库什–喜马拉雅(HKH)地区气候谈判能力建设”,吸引了来自HKH区域各成员国政府机构、学术界、民间社会和政策研究组织的代表参会,旨在支持区域利益相关方更有效地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进程。
研讨会采取实践导向的形式,包括专家讲座、情景模拟和专题讨论,重点聚焦全球适应目标(GGA)、气候融资、第6条机制(Article 6 mechanisms)等核心议题,以及即将召开的第62届附属机构会议(SB62)和第30次缔约方大会(COP30)等关键进程。通过模拟谈判与团队协作,参会者加深了对气候外交程序与谈判策略的理解。会议成果包括强化区域伙伴对气候制度框架的系统性认识,提升山地议题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战略定位,并促进形成区域协调网络。
来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马占云与曲昌盛代表积极参与,为深化ICIMOD与中国在气候与环境领域的合作贡献力量。
ICIMOD在“萨迦玛塔对话”中推动中尼专家聚焦冰川保护与山地风险
2025年5月16–18日|尼泊尔,加德满都
ICIMOD为尼泊尔政府举办的首届“萨加玛塔对话”(Sagarmatha Sambaad)提供了技术支持,参与专题会议设计,并推荐中国知名专家担任主旨演讲人和讨论嘉宾。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徐柏青教授在首场平行会议“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C以内对冰川保护的紧迫性”中作主旨报告,并与多位专家就冰川变化与气候行动展开深入讨论。
同样来自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王韬博士在会议第二天“山地风险评估与监测”平行会议中担任讨论嘉宾,分享了区域灾害监测与风险防范经验。
会议开幕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肖捷阁下发表致辞。
六月
ICIMOD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推动数据驱动可持续发展合作
2025年6月10–12日|中国成都
ICIMOD与全球合作伙伴一道,参加了在中国成都举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大会主题为“共建创新之路,同促合作发展 -- 携手构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旨在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创新。
由总干事白玛·嘉措率领的ICIMOD代表团,包括张强弓、Arun Shrestha和Birendra Bajracharya,积极参与了多场重要议题会议。其中,ICIMOD出席了由中国科学院总部与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际防灾减灾科技合作圆桌会议”,以及由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办的“大数据论坛”,就数据驱动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和区域科技创新展开深入交流。
会议期间,ICIMOD与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MoU),正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推动未来在数据驱动的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联合研究、技术共享与能力建设。
阅读更多:
携手构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观察
ICIMOD与SDG中心达成关于联合开展数字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的合作协议
2025年6月11日|中国成都
在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期间,ICIMOD与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SDG中心)签署合作协议(MOU),将在“数字可持续发展国际科学计划”(DSP计划)框架下开展联合研究、数据共享、数字平台开发及能力建设等合作。
协议由SDG中心主任郭华东院士与ICIMOD总干事白玛·嘉措博士共同签署。签约后,双方代表就落实合作举措、资源支持及人员互访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探讨了在SDG中心国际节点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国际合作项目中的协作前景。
此次合作标志着ICIMOD在推动区域数字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及国际合作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为未来联合研究和能力建设奠定基础。
阅读更多:
SDG中心与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就数字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签署合作协议
ICIMOD在中尼珠峰嘉年华中倡导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旅游
2025年6月16日|中国北京
2025年6月16日,尼泊尔驻北京大使馆主办的“中尼珠峰探险旅游与文化嘉年华”成功举办,以纪念2025年萨迦玛塔珠峰日。活动吸引了来自政府、外交使团、两国登山协会、环境组织、登山者、旅游专业人士及媒体代表的270余名参与者。
在活动中,ICIMOD发挥了策划、宣传和推动区域环境保护的核心作用:ICIMOD中国传播官冯源主讲《ICIMOD与兴都库什- 喜马拉雅地区简介》,介绍ICIMOD在科学研究、政策制定与倡导方面的区域作用;中国SOS气候行动倡导者胡涛分享《我的珠峰之旅与保护我们的雪(Save Our Snow)》,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意识;ICIMOD合作伙伴、萨迦玛塔污染控制委员会(SPCC)首席执行官次仁·夏尔巴作《珠峰垃圾管理》报告,介绍高海拔废物管理经验与解决方案。
在ICIMOD的倡议与推动下,中尼登山者共同签署了《中尼联合环境宣言》,共有九个组织(五个来自中国,四个来自尼泊尔)承诺携手推动可持续山地发展,强化区域生态保护意识与实践。
次日,应尼泊尔驻华大使、前ICIMOD同事K.P. Oli阁下邀请,次仁与冯源访问使馆,进一步深化中尼双方在环境保护与机构合作方面的联系,为未来联合倡导和项目合作奠定基础。
阅读更多:
其他免费数字资源(按时间顺序排列)